消防疏散通道的维护管理需要建立一系列完善的制度,以确保其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畅通无阻,满足安全疏散的要求。以下是一些应建立的制度:
日常巡查制度
明确巡查频次:规定每日或每周对消防疏散通道进行定期巡查,确保通道时刻处于可正常使用状态。对于人员密集场所,如商场、剧院、学校等,应适当增加巡查次数。
确定巡查内容:巡查人员要检查通道是否畅通,有无杂物堆积、车辆停放等占用通道的情况;检查疏散门是否能正常开启和关闭,闭门器、门锁等设施是否完好;查看通道内的照明设施、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灯具等是否正常工作,有无损坏或故障。
做好巡查记录:设计专门的巡查记录表,巡查人员需如实记录巡查时间、地点、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等,巡查记录应妥善保存,以备查阅。
定期检查制度
设定检查周期:根据建筑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制定每月、每季度或每半年一次的定期检查计划。例如,高层建筑、重要公共建筑等应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普通住宅建筑可每半年检查一次。
细化检查项目:除了日常巡查的内容外,定期检查还应包括对消防疏散通道的结构安全性进行检查,如墙体、楼梯是否有裂缝、损坏等影响疏散安全的情况;检查防火门的防火、隔热性能是否良好,闭门器、顺序器是否有效;测试疏散通道的宽度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有无因装修、改造等原因导致通道变窄。
形成检查报告:检查完成后,应由检查人员编制详细的检查报告,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汇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整改建议和整改期限,并由相关负责人签字确认。
维修保养制度
建立维修档案:为每一处消防疏散通道及相关设施建立维修档案,记录设施的安装时间、规格型号、维修历史、更换部件等信息,以便跟踪设施的使用状况和维护需求。
确定维修责任:明确维修保养的责任主体,若是建筑内的消防疏散通道,一般由物业管理单位负责维修保养;若是企业自身的专用疏散通道,则由企业自身的安全管理部门或委托专业的维修机构进行维修保养。
规范维修流程:当发现消防疏散通道及设施存在问题时,应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维修。对于一般性故障,如疏散指示标志灯泡损坏、门锁故障等,应在 24 小时内完成维修;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如防火门损坏、通道结构问题等,应制定详细的维修方案,及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修复,并在修复后进行验收,确保维修质量符合要求。
安全管理制度
通道使用规定:制定明确的消防疏散通道使用规则,严禁在通道内堆放任何物品,包括易燃、易爆物品和其他杂物;禁止在疏散通道上进行任何影响疏散的施工作业,如确需进行维修、改造等工作,必须提前办理审批手续,并采取相应的临时疏散措施。
防火分隔管理:加强对消防疏散通道防火分隔设施的管理,确保防火卷帘、防火门等设施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定期检查防火分隔设施的完整性和密封性,防止火灾蔓延至疏散通道。
安全警示标识:在消防疏散通道的显著位置设置 “疏散通道,严禁占用”“保持通道畅通” 等安全警示标识,提醒人员自觉维护通道的安全。对于可能存在危险的区域,如楼梯口、电梯井附近等,应设置相应的警示标识,如 “注意安全”“小心滑倒” 等。
人员培训制度
培训内容:对涉及消防疏散通道维护管理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消防法律法规、疏散通道的重要性、巡查检查方法、设施设备的操作与维护、应急处置措施等。
培训频次:定期组织培训,新入职人员应在入职后一周内接受消防疏散通道相关知识培训,在职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复训,以更新知识和技能。
考核评估:建立培训考核制度,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应记录在案,作为员工绩效评估和岗位晋升的参考依据。
应急管理制度
制定应急预案:根据建筑的特点和人员分布情况,制定详细的消防疏散应急预案,明确在火灾等紧急情况下消防疏散通道的启用程序、疏散路线、人员分工、应急救援措施等内容。
组织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检验和提高人员在紧急情况下使用消防疏散通道进行疏散的能力,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演练结束后,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和修订,不断完善应急处置流程。
应急物资管理:在消防疏散通道附近或指定地点配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如手电筒、灭火器、急救箱等,并定期检查和维护应急物资的完好性,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立即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