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与功能方面,防烟分区、建筑的通风系统、窗户情况、建筑的整体布局以及楼梯间和电梯井的设置等因素都会对办公室排烟量产生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防烟分区
分区面积:防烟分区面积越大,火灾时积聚的烟雾量就越多,需要更大的排烟量才能及时排出烟雾,以保证该区域内的人员安全和疏散条件。
分隔方式:采用不同的分隔方式会影响烟雾的流动特性。例如,采用实体墙分隔的防烟分区,烟雾相对较难扩散到其他区域,排烟系统只需针对本区域进行排烟;而采用挡烟垂壁等软性分隔的防烟分区,烟雾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扩散,需要在计算排烟量时考虑相邻区域的影响,适当增加排烟量。
通风系统
换气能力:如果办公室原有的通风系统换气能力较强,在火灾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辅助排出烟雾,那么在设计排烟系统时,可适当减少机械排烟量的设计值。反之,则需要加大排烟量以确保排烟效果。
运行模式:通风系统的运行模式(如全新风模式、回风模式)会影响室内空气的流动和烟雾的分布。在火灾时,若通风系统不能及时切换到有利于排烟的模式,可能会导致烟雾在室内积聚或扩散到其他区域,从而需要增加排烟量来弥补。
窗户情况
类型:固定窗无法开启,只能依靠其他排烟方式;可开启窗在火灾时可作为自然排烟的途径之一,能有效增加排烟量。此外,自动排烟窗可根据火灾信号自动开启,排烟效果相对更可靠,在计算排烟量时可给予一定的权重考虑。
面积:窗户面积越大,自然排烟的能力越强。在计算排烟量时,可根据窗户面积占房间总面积的比例等因素,确定自然排烟量的贡献值,从而相应调整机械排烟量的设计。
位置:窗户位置高低、朝向等也会影响自然排烟效果。如窗户位于高处,热烟气更容易排出;窗户朝向与主导风向一致时,自然排烟效果可能更好,在计算排烟量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建筑布局
房间布局:办公室内房间的布局方式,如是否存在狭长的走廊、多个房间相互连通等情况,会影响烟雾的传播路径和速度。狭长的走廊可能会使烟雾积聚,需要在走廊设置足够的排烟口和合适的排烟量。
功能布局:不同功能区域的分布也会对排烟量产生影响。例如,会议室、资料室等人员密集或可燃物较多的区域,需要更大的排烟量;而一些设备机房等区域,虽然人员较少,但可能存在易燃易爆物品,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排烟量。
楼梯间与电梯井
防烟方式:楼梯间和电梯井的防烟方式(如自然通风防烟、机械加压送风防烟)会影响整个建筑的气流组织和烟雾扩散情况。如果采用自然通风防烟的楼梯间,可能会受到室外环境的影响,在计算办公室排烟量时需要考虑楼梯间对烟雾的抽吸作用或可能的烟雾倒灌情况。
与办公室的连通性:楼梯间和电梯井与办公室之间的连通情况也很重要。如果连通处的防火分隔不完善,烟雾可能会通过这些通道进入楼梯间或电梯井,进而扩散到其他楼层,此时需要增加排烟量来控制烟雾的扩散范围。